外蒙古是如何從中國獨立出去的
13世紀初,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鐵騎橫掃亞非大陸。當是時,可汗馬鞭一揮,在蒙古高原畫了偌大一個圈,把包括現(xiàn)在的蒙古國以及唐努烏梁海地區(qū)在內(nèi)的外蒙古,都圈進中國版圖范圍……從那時候開始,外蒙古就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,神圣不可侵犯。
直到1945年8月14日,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杰在一份叫做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的文件上簽字……
沙俄策劃外蒙古獨立,中國明確說“不”
從地理位置上看,外蒙古毗鄰西伯利亞地區(qū)。16世紀初,沙俄開發(fā)西伯利亞之后,對近在咫尺的外蒙古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。有一句話叫什么來著?不怕賊偷,就怕賊惦記。被沙俄人虎視眈眈的外蒙古,岌岌乎可危也。
1911年,中國爆發(fā)了辛亥革命,滿清王朝行將土崩瓦解。沙俄人本著趁火打劫的睦鄰友好原則,當即策動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們搞獨立,脫離中國統(tǒng)治。于是乎,就在這一年的11月30日,俄蒙軍隊包圍了滿清政府駐庫倫的辦事大臣衙門,解除了清軍的武裝,并將辦事大臣三多及其隨從人員“禮送出境”。
12月28日,在沙俄的支持下,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庫倫登基,自稱“日光皇帝”,年號“共戴”。但不管是當時的清朝政府還是后繼的中華民國政府,都不承認這位“日光皇帝”。只有沙俄與他簽訂協(xié)議,承認他的地位。當然,中國方面雖然不承認外蒙古獨立,可也沒辦法阻止,事情就擱在那里……
過了幾年,事情出現(xiàn)了轉(zhuǎn)機。1919年11月7日,外蒙古當局突然給北京北洋政府發(fā)電報,請求取消“獨立”,回到中國的懷抱。
這是怎么一回事呢?
原來啊,外蒙古本來全靠沙俄支持,才勉強維系其“獨立”身份的。1919年,俄國發(fā)生十月革命,把沙俄政府趕下臺。這樣一來,外蒙古就斷絕了“外援”,出現(xiàn)了財政危機,社會一片混亂,民眾紛紛起來反對“獨立”。審時度勢之下,外蒙古當局只好把目光再一次投向北京……
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統(tǒng)是徐世昌。對于送上門來的好事,當然只能“笑納”。這一年的11月22日,徐世昌下令,取消外蒙古的“獨立”,恢復舊制。北洋政府還在庫倫設立“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”,由徐樹錚部在外蒙古駐防,并派兵收復唐努烏梁海。
不過,1924年11月26日,在蘇聯(lián)的支持下,蒙古人民黨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,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,定都庫倫,改城名為烏蘭巴托,以1911年作獨立紀元,允許蘇聯(lián)駐軍。但中國及英、美等當時主要國家政府皆未承認。
蘇聯(lián)借道《雅爾塔條約》,給國民政府挖下大坑
但是,俄羅斯(包括后來的蘇聯(lián))從來就沒有停止對外蒙古的窺覷。
時間很快來到了1944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到了關鍵時刻。從歐洲戰(zhàn)局上看,美英聯(lián)軍和蘇聯(lián)紅軍已經(jīng)攻入納粹德國境內(nèi),取得了戰(zhàn)略優(yōu)勢,徹底打敗納粹德國的日子已經(jīng)越來越近。麻煩的是亞洲。雖然英美兩國在太平洋和東南亞集結(jié)了大量??哲姡M攻日本本土,兵力明顯不足。
羅斯福想到了斯大林領導的紅軍。正如羅斯福在后來召開的雅爾塔會議“提要”中所述:“為了擊敗德國,我們應該有蘇聯(lián)的支持。在歐洲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后,為了同日本作戰(zhàn),我們更是絕不可沒有蘇聯(lián)”。羅斯福決心把蘇聯(lián)拉進遠東戰(zhàn)爭,并且要得到斯大林的“書面保證”。
于是,羅斯福給斯大林寫信,邀請他參加由蘇聯(lián)、英國、蘇聯(lián)最高領導人共同組成的高峰會議,他在信中說,“鑒于事情進展得如此迅速和順利,我認為應該盡快由您、首相和我舉行一次會晤”。斯大林同意了。會議地址定在位于蘇聯(lián)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小鎮(zhèn)。
1945年2月4日—11日,雅爾塔會議如期召開。針對羅斯福提出的蘇聯(lián)參加對日作戰(zhàn)問題,斯大林提出了條件,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,“外蒙古的現(xiàn)狀須予維持”。斯大林所說的“現(xiàn)狀”就是指的“蒙古人民共和國”。
除此之外,斯大林還提出了要與中國共同管理中長鐵路、租借旅順口、大連港國際化等條件。
在經(jīng)過一番考慮和,羅斯福和丘吉爾都同意了。畢竟,這種事情對于美英兩國的利益毫無損傷。更何況如果蘇聯(lián)參加對日作戰(zhàn),將會大大減輕美英盟軍的壓力,降低美英士兵的死亡率。何樂而不為呢?
1945年6月15日,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送來了杜魯門總統(tǒng)的極機密備忘錄——“關于中國國民政府和蘇聯(lián)協(xié)定綱要的說明”,附有雅爾塔密約的全文。蔣介石感到憤怒,卻又無可奈何,只得派行政院院長宋子文、外交部部長王世杰和蔣經(jīng)國赴莫斯科談判,試圖通過談判的方式扳回一城。
簽訂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,外蒙古獨立
如你所料,談判艱難而激烈。
根據(jù)記載,正式談判開始后,斯大林傲慢地拿出一張紙扔在宋子文面前,“你看過這個東西沒有?”
宋子文知道是《雅爾塔密約》,就說,“我只知道大概?!?/FONT>
“你談問題,是可以的,但只能拿這個東西做根據(jù),這是羅斯福簽過字的?!彼勾罅掷淅涞卣f。在整個談判過程,斯大林翻來覆去就是一句話,如果中國不同意外蒙古獨立,蘇聯(lián)就不出兵攻打日本。
無奈之下,宋子文只能退步、妥協(xié),他提出“一中一蒙”,給外蒙古“高度的自主權(quán)”的主張,但蘇聯(lián)方面根本就拒絕討論。
面對殘酷的既成事實和強大的國際壓力,蔣介石只能指令宋子文接受蘇聯(lián)方面的條件。同意蘇聯(lián)出兵擊敗日本后,在蘇聯(lián)尊重東北的主權(quán)、領土完整;不干涉新疆的內(nèi)部事務;不援助中共等三個條件下,允許外蒙古“獨立”。
于是,1945年8月14日,時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的王世杰與蘇聯(lián)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及其附件。雙方關于外蒙古問題的換文是這樣說的,“茲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之愿望,中國政府聲明于日本戰(zhàn)敗后,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愿望,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,即以其現(xiàn)在之邊界為邊界?!?/FONT>
當然,說是要“公民投票”,不過是蔣介石給自己找的下臺階。1945年10月,國民政府內(nèi)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去觀察“公民投票”,出行前,蔣介石特別交代,此去真的只是“觀察”:“只宜細心觀察,但不得干涉或發(fā)表任何聲明”,“不與外蒙當局進行任何交涉”。
1945年10月20日,外蒙古當局舉行“公民投票”。在當局的嚴密監(jiān)視下,“98%的選民參加了投票,一致贊成獨立”。雷法章對這次投票如此評價,“此項公民投票據(jù)稱為外蒙古人民重向世界表示獨立愿望之行動,實則在政府人員監(jiān)督下,以公開之簽名方式表示贊成獨立與否,人民實難表示自由之意志?!?/FONT>
1946年1月5日,中國的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的獨立。2月13日,國民政府與蒙古建立外交關系。從此,中國失去了對外蒙古的控制權(quán)。
下面是后話了。
1949年新中國成立,蔣介石逃往臺灣。偏安臺灣一隅的他突然又想到了外蒙古問題,有點“悔不該當初”了。1953年,國民政府以蘇聯(lián)并未做到“不援助中共”等條件為由,廢除在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中關于外蒙古的換文,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,并下令把外蒙古重新納入中華民國的版圖之內(nèi)。
蔣介石還在國民黨的中央會議上,沉重地檢討說:“承認外蒙獨立的決策,雖然是中央正式通過一致贊成的,但我本人愿負其全責。這是我個人的決策,是我的責任,亦是我的罪愆”。蔣介石還稱,放棄外蒙古“實在是一個幼稚的幻想,絕非謀國之道……對總理、對革命、對國家和人民應該引咎自責”。
這時候來后悔和自責,會不會晚了一點